我国是酒的故乡,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。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,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发展进行的。
我国酒文化之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在世界上恐怕是无以伦比的。正因为如此,我国酒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,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,欧阳修有酒逢知已千杯少的豪迈,曹操有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的苍凉,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潇洒。
酒的功能丰富多彩,其味苦、甘、辛。能和血通脉,祛寒壮神,宣导药势。饮酒有节,可养脾护肝,驻颜色,荣肌肤。《左传》提出“酒以成礼”;《礼记》指出“酒者,为以养老也。”酒能为人们消忧解愁,欢乐助兴。曹操在其《短歌行》中高唱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。”汉代焦延,在其《易林.坎说》中赞颂“酒为欢伯,除忧来乐。”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六类:酒以治病,酒以养老,酒以成礼,酒以成欢,酒以忘忧,酒以壮胆。
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,酒文化始终是一支绚丽多姿的奇葩绽放着无穷的魅力,无限的光彩。幅员广阔,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,创造丰富了多姿的民间风俗。其中,有许多中国酒文化的精品,但也有不少糟粕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,给酒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表现形式。我们中原一带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酒令,有着豪爽热情,尊宾贵友的优良传统,这种文明传统应该弘扬。但在待客过程中,也有美中不足。例如,劝酒过分,甚至喊出:“感情深一口闷,感情浅舔一舔。”,“宁伤身体,不伤感情”等等,搞得场面尴尬,狼狈不堪,甚至惹出祸端。
究其原因,历史上的中原由于连年战乱,旱涝频繁等,致使经济落后,民生维艰。但在待客时,为不失热情义气,往往买点酒自己不舍得喝,主要让客人喝,久而久之,慢慢形成了劝酒文化。劝酒如适度适宜本无可非议。但由于一时感情冲动,言行过度,把劝酒变成了“逼酒”,“罚酒”,直至“醉酒”方可罢休,不欢而散。
传统的劝酒文化,有以下几个弊端:一是不因人而异、酒分量行;不管对方能喝与否,身体好坏,都要敬三陪一,让客人难以承受;二是劝酒方式粗鲁,往往为劝酒,讲一些不该说的话,做一些不当动作。例如发一些不堪入耳的誓言,拧耳朵,泼脸上等粗野行为。三是不以身作则,不以礼敬人,以情动人,自己不喝硬要别人喝;四是,有伤和气。如有时为让别人喝,闹得脸红脖子粗,甚至出拳动腿,有失大雅;五是耗费时间,为让别人多喝,不惜磨嘴皮磨时间,甚至有人提出喝不醉不散场,搞得人人精疲力尽;六是有时后果严重。喝酒本是一种欢乐和友情。结果有的化友为“敌”,有的身体喝出毛病,甚至伤及生命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,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当今的中原地区也今非昔比。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必然要求相应的精神文明。酒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与时俱进,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,摒弃糟粕不断改革和创新。
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,总结了一套新的文明喝酒法。在推广中颇受大家欢迎与赞赏。其主要方法是,坚持两个原则:一是不准强迫别人喝酒。二是不准给别人倒酒。做到三个自由。一是别人喝什么自由选择(白酒,啤酒,红酒,饮料,白水等);二是杯中倒多少自由决定;三是敬酒时尊重对方自由。践行三个必须:一是必须以身作则,给别人敬酒应以陪代敬,先喝为敬;二是给别人敬酒必须做到自己先倒,各自能喝多少就倒多少,一次性喝干;三是门前杯必须保持空杯,避免多倒少喝,弄虚作假。
此法有如下好处:一是因人制宜,酒分量行;二是尊重人权,文明和谐;三是以身作则,以情感人;四是自由民主,心情舒畅;五是化解矛盾,有益身心;六是喝好就结束,节省时间和精力;七、自己掌握自己,出现问题不连累别人。
以上肤浅的认识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。李白问道谁家好,刘伶答曰此处高。但愿得中原大地成为远者来,近者悦,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酒文化之乡。
新闻热点